|智能客服|

资讯中心

投基有道
首页 > 投基有道

中国公募基金新政——从“规模崇拜”到“价值革命”凤凰涅槃重生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27年发展,从1998年首批封闭式基金诞生,到管理规模突破32万亿元,始终肩负着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使命。然而,行业长期存在重规模轻回报的倾向,固定管理费模式导致基金公司旱涝保收,与投资者利益存在错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机构要求,将金融功能定位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证监会于202557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既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系统性举措,更是行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行业需要直面一场新价值革命
 
 
一、从经营维度看:暴利时代的终结与生态链重构
 
 
证监会《行动方案》以刀刃向内的姿态,直指公募行业旱涝保收的暴利模式。通过浮动管理费机制与全链条成本压缩,行业收入结构面临根本性重塑:
 
1、管理费与业绩强挂钩:头部机构60%主动权益基金将实施基准分档收费,彻底打破无论牛熊躺赚的商业模式。这相当于将基金公司利润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倒逼机构从收费管理员转型为价值创造者
 
2、代销渠道成本重构:货币基金与指数基金费率下调压力传导至销售端,传统尾佣依赖型代销模式难以为继。销售机构被迫转向投顾服务、资产配置等增值业务,行业价值分配从渠道为王转向专业优势
 
3、技术降本革命:信息技术租赁费用压缩与智能投研系统普及,将加速中小机构去人力化进程,行业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新竞争阶段。
 
 
二、从功能维度看:从唯规模竞赛价值回报锚定的指挥棒重置
 
 
监管层通过考核体系重构与产品基准革命,重塑行业价值坐标:
 
1、考核长周期化:三年期收益权重提升至80%以上,彻底终结冠军魔咒与短期业绩炒作。这相当于给基金经理套上行为约束器,迫使投资行为从追涨杀跌转向长期价值沉淀
 
2、基准刚性约束:业绩比较基准的监管强化,使"风格漂移"成为历史名词。主动权益基金被迫回归"相对收益"本质,与指数增强产品形成直接竞争,倒逼投研能力实质性提升。
 
3、投资者盈亏显性化:盈利客户占比、最大回撤等指标纳入考核,迫使机构从营销导向转向体验导向。这或将催生负责任投资新范式,改变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痼疾。
 
 
三、从发展维度看:得权益者得天下,产品创新力 是行业决胜的主战场
 
 
政策通过注册机制革新与产品矩阵再造,推动行业产品战略重心转移:
 
1、权益类基金加速扩容:ETF 5日极速注册与固收+产品审批优化,形成创新产品供给-资金持续流入的正向循环。这既响应国家战略对直接融资的需求,也重构行业竞争壁垒——头部机构的指数布局能力与中小机构的细分赛道突围能力将形成新分化。
 
2、衍生品工具破局:允许公募参与互换便利操作,标志着绝对收益策略合法化。这或将催生对冲基金化的公募产品,改变行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3、科技赋能生态:投研平台一体化与AI技术应用,使平台型投研替代明星经理制成为可能。行业资源向系统化投资能力集中,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落幕。
 
 
四、从投资人维度看:命运共同体穿透信披重拳打造投资人保护体系
 
 
监管通过利益绑定机制与信息披露革命,重塑投资者保护体系:
 
1、薪酬追索扣回:对跑输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降薪,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这使投资者从弱势群体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倒逼专业能力提升。
 
2、穿透式信披:新增盈利客户占比费用损耗率等指标,打破信息黑箱。投资者决策从看排名转向看投资人获得感,市场有效性将显著提升。
 
3、投顾服务普及:投顾业务转常规与直销平台建设,使买方代理模式成为主流。投资者从产品购买者升级为资产配置者,长期持有行为将获制度性激励。
 
 
五、从行业分化洗牌维度看:确立良币驱逐劣币生存法则
 
 
政策通过分类评价体系与退出机制完善,开启行业重构进程:
 
1、马太效应加速:头部机构凭借规模优势获取政策红利,中小机构被迫在细分领域寻求差异化。未来可能出现系统重要性公司精品店式机构并存的二元结构。
 
2、并购重组常态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将面临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并购标的估值逻辑牌照溢价转向投研能力溢价,资源整合能力成关键胜负手。
 
3、全球化竞争启幕:衍生品工具与跨境投资便利化,推动本土机构直面全球资管巨头。国际化能力将成为头部机构第二增长曲线。
 
 
这场行业改革本质上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资管领域的深化,其深远影响堪比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修订。短期阵痛难免——行业ROE中枢下移、从业人员优胜劣汰、投资者习惯重塑,但长期看,这将构建更可持续的金融生态。当公募基金真正成为居民财富的创造者和守护神而非市场波动放大器和旱涝保收者,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资源配置枢纽功能。未来的赢家,必将是那些将受人之托的信托责任刻入基因的机构。